我的小寶貝們--我並不完美,我是我

在今年夏季經過一雨季的大雨、潮濕,烈陽、悶熱與雨勢,晴日烈陽曝曬,我在夏日「發酵」的各種意念與慾望中來來去去,實在地體現了「吃碗內,看碗外」般的貪心,漬、醃檸檬玩膩了,就換醬筍與破布子來嘗試。

醃漬必備的豆麴豆醬不夠用?天氣使我始終如一、回歸本質,開始了陰晴不定的性格:雨天時煩惱著太潮濕,豆麴發得不好,陽光太燦爛時,心態上反而又更擔憂:豆麴啊!你會不會因為濕度不夠而過乾,沒辦法好好生長呢?

圖為破布子/樹子本人


說到底,都是煩惱小朋友的事情。
在身為照顧者(精確來講是煩惱著:我該怎麼把菌培養好R)的角色裡面,旁觀著自己性格之中,心裡易湧起的怯弱與恐懼、旁觀著對於自己手藝的不自信,旁觀著意念、慾望的起起伏伏。
所幸小朋友們常有著可愛的面貌,有時凝視著牠們,心裡的念頭都止息、情緒與感受皆退下,當我手揉著軟綿綿的麵團,或是看著剛發酵好的麵團輕輕地戳它一下,又或是每天翻看著發酵小朋友們的每日冒泡泡的可愛長相,每掀起一缸就是嶄新的氣味。





圖為做芋泥麵包時,各個小朋友們的長相
久未品嘗,我實在有點難形容第一口咬下剛烤好不久的麵包口感的美好


我總喜歡大口呼進牠們的味道。讓牠們認識我,讓我認識牠們,如手上眾多的Micrococcus luteus菌居於人體表面,那些我所培養的、眾多我眼目看不見的菌來回交錯,我等候著雨季過去、重現陽天也正如一缸在熱烈發酵的醬油,熱天時期待曝曬、雨天時調整內部菌叢結構,等候適宜的溫度。
當在可見其他們的時候,那種——心裡湧出愛的感覺,看著牠們小小一個、軟軟的,讓我捧在手心,充滿我看不見的小小動工者,我們等候著彼此;有時體感累之時,偶爾去翻翻看、感受著牠們,眼神又重新神采奕奕。在發酵裡,牠們每一天都不一樣,如發酵的麵團濕度與麵筋的繃緊程度也隨時變化,釀造的米酒醋酸度與酒味也在轉變,我是一位新手,容易因技術和經驗的掌握不佳及缺乏而犯錯,但這些小朋友們某個程度上容許我的錯誤,與我共度著部分每天下班後的時光。

秋冬季後的我,進入醃漬釀造的休息期間,只讓康普茶菇緩緩生長,吐出酸甜(在我心中都是甜蜜)的氣息、醬鳳梨與冬瓜與檸檬醋也在緩慢熟成中--在這個城市的陰晴天氣裡。在今年度的尾聲,近期準備做酸白菜與酸菜;發酵物們支持我走到現在,讓我在跨越忐忑的手感之前,心中有了更多的確定與自信。

記錄於2019/12/30。

2 則留言:

  1. 準備料理真的是好療愈的事啊~我之前一直很好奇,大部分書籍提到食物都是以醫學或營養學的角度來看,但好像很少看到(或聽到)有人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製作料理這件事,或許飲食文學是目前最接近的角度也說不定哪~~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感覺有機會是!畢竟文學作為載體可以乘載的事物許多變化。從「手做食物」對於個人心理治療的效益XD 會有這樣的想法,來自於之前讀過的相關文集~
      推推你宇文正老師的《微鹽年代‧微糖年代》,還有《庖廚食光》!我也從裡面獲得啟發~

      刪除

車で